辅导员说 | 2025级金审新生访谈录

——把大学的“问号”变成“句号”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25-11-03访问次数:10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辅导员说”访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作为辅导员,我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帮助大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教育,是一场爱与被爱的修行,我们愿以蜡烛的精神和燃烧的态度,搭建起师生之间的“连心桥”,引导并呵护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
   大学四年,本就是一个“解疑答惑”的过程。没有谁一开始就懂所有事,但只要愿意主动提问、认真倾听、勇敢尝试,那些让你纠结的“问号”,终将变成让你踏实的“句号”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我们会围绕大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未来的规划等方面进行交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和启示。

 

问题一老师,我是美术专业的,昨天听学姐说“艺术类也要考研”,我有点懵——我们专业不是更看重实践吗?大一就需要考虑考研的事吗?

辅导员老师:这个问题戳中了很多艺术类新生的困惑,我们可以先搞懂考研对你们专业意味着什么。

艺术类确实看重实践,但考研能给你两个核心帮助:一是“深化专业方向”,比如你现在学的是美术综合,但考研可以选油画、插画、艺术设计等更细分的领域,跟着专业导师做项目,接触到的资源、眼界会不一样;二是“拓宽就业选择”,现在很多好的岗位,比如美术馆策展人、高校美术老师、大型设计公司的核心设计师,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考研能让你未来的路更宽。

不过大一不用焦虑,重点做两件事:第一,把专业课学好,比如素描、色彩这些基础课,不管以后考不考研,都是你实践能力的“地基”;第二,多去“试错”,比如参加学校的设计比赛、去本地美术馆当志愿者,看看自己到底喜欢哪个细分方向——等你大二、大三对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再决定考不考研、考哪个方向,会更稳妥。 而且不光是艺术类,全校不管哪个专业,大一都可以把“考研”当成一个“选项”放在心里,先专注当下的学习和体验,等对专业、对未来有了更多了解,再做选择,反而更理性。

 

问题二于老师,我现在特别不适应大学的课程和作业!高中就盯着语数英几门课,每天刷题跟着走就行,可大学只有专业课和选修课,连作业都变了——不是刷题目,而是要像我们艺术专业这样画画、做设计,我总不知道怎么下手,也摸不准自己做得好不好,这该怎么办呀?

辅导员于老师:你说的这种不适应很常见,几乎是所有新生的共性问题——大学学习的核心,是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掌控”,本质是从高中“标准化、固定化”的学习模式,转到了大学“分模块、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大学课程分专业课和选修课,和高中语数英“均衡推进”的逻辑不一样。专业课是帮你打牢专业基础的核心,得重点跟着老师练核心技能;选修课是帮你拓宽视野、补充思路的,不用追求“精通”,但可以多吸收对专业有启发的内容。

大学学习和作业的核心是“练专业能力”,不是像高中那样“追求对错”。刚开始没头绪、做得不完美都很正常,重点是在这个过程里慢慢找到专业学习的节奏,适应从“被动跟着走”到“主动探索做”的转变,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顺。

记住“绩点很重要,但不只是绩点”。大一的绩点会影响你后续的评奖评优、入党、甚至保研,所以一定要重视,但也不用只盯着分数——比如你参加一次专业实践活动,哪怕没拿到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是你学习成果的一部分。大学看重的是“综合能力”,只要你能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就不用怕“学不好”。

 

问题三老师,我不太会和人沟通,比如跟学长学姐请教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说;跟室友有小摩擦,也不敢直接提,怕伤感情,您能教我们怎么沟通吗?

辅导员老师:沟通其实是“有方法的”,不用怕“说不好”,咱们可以分“向上沟通”和“向下沟通”两种情况来说: 先说说“向上沟通”,比如跟老师、学长学姐请教问题——关键是“清晰、礼貌、有准备”。比如你想问学长“怎么准备专业竞赛”,不要说“学长,竞赛怎么弄呀?”,可以说“学长,我想参加下个月的设计竞赛,现在不知道怎么选题,您当时是怎么确定方向的呀?能不能给我点建议?”——先说明自己的需求,再问具体的问题,对方会更愿意帮你。而且沟通后记得说“谢谢”,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感谢,也能让对方觉得被尊重。

再说说“向下沟通”,比如跟室友、同学相处——关键是“及时、包容、不臆想”。比如室友晚上打电话影响你休息,不要憋在心里,也不要直接指责“你能不能别打电话了!”,可以说“我明天有早八,有点声音就容易醒,你能不能稍微小点声,或者用耳机呀?”——先讲自己的感受,再提需求,对方更容易接受。而且不要“猜心思”

比如室友没跟你一起吃饭,不要觉得“他是不是讨厌我”,可以直接问“你今天怎么没去食堂呀?是不是有别的事?”——很多矛盾都是因为“臆想”产生的,及时沟通就能化解。 另外,沟通还有一个小技巧:“多听少说”。比如跟同学聊天,不要只说自己的事,也多听听对方的想法;跟老师交流,先听老师把话讲完,再提问——学会倾听,比会说更重要。

 

问题四老师,如果在学校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和室友矛盾化解不了,或者学习上有很大压力,不知道该找谁帮忙,该怎么办呀?

辅导员老师:这是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在学校,你们永远不是“一个人”,有很多“反馈渠道”可以帮你们解决问题,首先要记住:辅导员是你们的第一依靠。 不管是和室友闹矛盾,还是学习压力大,甚至是生活上的小麻烦,比如丢了东西、生病了没人陪,都可以第一时间找我——可以发消息、打电话,也可以直接来办公室找我。可能有时候我在忙,不能马上回复,但看到消息后一定会尽快联系你。不过有个小提醒:跟我沟通的时候,尽量把事情说清楚,比如“老师,我和室友因为作息问题闹矛盾,我们已经聊过一次,但没解决,想请您帮忙调解”——清晰的描述能让我更快帮你找到解决办法。

除了辅导员,还有这些渠道可以找:比如宿舍阿姨,她们每天在宿舍,能帮你们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问题,比如水电故障、宿舍安全;比如学院的心理咨询室,如果你觉得压力大、情绪不好,可以预约心理咨询,老师会帮你疏导;还有班级的学长学姐,他们经历过你们现在的阶段,很多问题都能给你们实用的建议。

记住,“遇到问题不逃避,主动求助是勇敢的表现”。在学校,我们都是你们的“后盾”,不用怕麻烦,也不用觉得“不好意思”——你们的成长,就是我们最在意的事。


新生代表:谢谢老师!听您这么一说,感觉好多困惑都解开了!,对金审的四年也更有期待了!

辅导员老师:不用谢!大学就像一本“待解锁的书”,里面会有很多“问号”,但只要你们愿意主动去探索、去沟通、去求助,这些“问号”都会变成“句号”。未来四年,不管是学习、生活、感情还是规划,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咱们一起把这四年过得充实、有意义,好不好?



辅导员简介】

于青秀,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深耕教育管理与学生培养领域。科研上,主持及核心参与省、校级课题5项,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育人中,所带班级2次获评“江苏省先进班集体”,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12项;个人先后获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