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心理委员是潜伏在班级的‘心理咨询师’吗?不,我们是温暖的‘同行者’和机警的‘哨兵’!”10月29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新生心理委员上岗“第一课”在严谨有序与深度思考中圆满举行。本次培训旨在为各位新手“心委”装备技能、明确职责,助力他们成为班级里最温暖、最可靠的支持力量。
 
“三板斧”破冰:沟通不是说说而已
“我失恋了,好难过!”“大学同学都好卷,我好焦虑!”面对同学们可能抛来的种种“情绪炸弹”,心理委员该如何接招?培训中,心理中心张老师并未进行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亮出了沟通“三板斧”:积极倾听、共情回应、开放式提问。
为了让同学们亲身体验,现场还穿插了一场“沟通实战”小活动。一位同学扮演“烦恼倾诉者”,另一位则尝试用刚学的技巧进行回应。现场时而因“直男式”的无效安慰爆发出善意的笑声,时而又为“高手”一句精准的共情回应——“听起来,这真的让你感到很无助”——而报以热烈掌声。通过亲身体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有效的沟通不在于给出多棒的建议,而在于让对方感受到“我与你在一起”。
角色大扫盲:我们不是“孤胆英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张老师清晰地为大家描绘了心理委员的“工作画像”:他们是情绪的观察员、倾听的支持者、资源的宣传员,但绝不是包治百病的“万事通”,更不是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最重要也最需要勇气的一步,是学会‘转介’。张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强调,“当发现同学可能面临严重的心理危机时,心理委员绝不是孤军奋战,他们的背后,有辅导员和我们整个心理健康中心作为最坚强的后盾。及时上报,是责任,更是智慧。”
微光成炬:一场关于温暖的“岗前动员”
整场培训既有干货满满的角色职责解读,也有对常见误区的温柔提醒。“这次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彻底明白了心理委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特别是互动环节,让我意识到一句真诚的共情远比一堆建议更有力量。”一位与会心理委员在分享感受时如是说。
据悉,本次培训是构建我校“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防护网的重要一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后续将持续为心理委员团队提供系列化的支持与督导,共同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校园氛围。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新生心理委员能用他们的热情与智慧,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点亮微光,成为大学旅程中最暖心的“同行者”。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478号